姜绥吾 出生于湖南邵阳的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欢绘画,作品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度,从人性的根本探索思维的根源,充满人生哲理,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充满生命活力,赋予他们人性的关怀,表现出事物内在的精神力量。 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2004年参加 中国新视觉——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2005年参加 湖南青年画家联展 2006年参加 兰桥沙龙展 2006年参加 深圳美术馆 2006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2007年参加 艺术北京2007当代艺术博览会 2007年参加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展 2007年参加 中艺博国际艺术博览会(北京国贸大厦) 2008年参加 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 2009年姜绥吾‘无数我’作品展慕尼黑凯琳萨克斯画廊 2010年参加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1年 姜绥吾‘醒’系列作品展(北京宋庄、湖南长沙) 艺术是在诠释神的哲学行为——解析当代油画家姜绥吾的人文哲学之批判精神 文/ 叶光寒 摘要:在人本萎靡不振的时下,艺术家的现实命运被学院主义与当**制的双重外部危机影射打击与**。在精神未央里涌现一批又一群勇与宇宙为伍与物欲战争为敌的苦行僧式的文化起义者。青年油画家姜绥吾在哲学的精神语境里力图寻找一种旷世的神化启示与文化归元。这种对当下人文启示的现实绘画足以瓦解环保逃避主义、学院主义与国家主义、拜金主义等多重自然与人文的虚无主义理想。而人文现实批判的归元,更是自然秩序得以重新解构当代艺术生命得以前进的不二法门。关于神化的终结,仅仅是艺术在诠释神本身的哲学思辨行为。是为一种生存模式,更是艺术家的未来突破方式。通过对姜绥吾的油画意义俯瞰现实情境来看,在图式的自由组合与几何的变形法则里,我们依稀能看到画家明朗的呼吸搏击,乃至印证在自我斗争里的那一个人人膜拜梦之蓝的乌托邦故园。从物质利益的跳板升华到精神独立意义的普遍文明范畴。 关键词:精神哲学 图式语汇 神化启示 人文现实批判 概引:我的博友、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拉密先生曾撰有一篇讨论当下人文环保的《制度性干旱》之檄文。[1] 文中论述与批判了制度下的农耕状态所体现的矛盾问题。这看起来似乎与本文无多大关连,却令我这个湘西南宝古佬浮想联翩起当下文艺界的精神泛滥及物欲横流所引发的诸多精神环境污染的不齿之事来也。站在新纪元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体系中深刻反省地球运行轨迹与人类文明的行思辙痕,不只是从表层嫁接原动力的审美主体向被批判的客体转变,而是与目前面临的“两大外在危机”有关,及中国当代艺术正日益深陷入帝国主义、国家主义和拜金主义、摧毁一切自然主义的泥潭之中的怪胎之真画像。艺术评论家郝青松先生曾在《走出意识形态——社会学转向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视野》中深刻谈到:“虽然当代艺术院、美协实验艺术艺委会等体制内机构以及一系列学院内当代艺术研究所纷纷成立,但在没有学术独立机制的今天,这些当代艺术学院化、学术化和体制化的举措只能凸显背后的权力意志,从而制约真正的艺术实验精神。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有限艺术自主的当代艺术背后的驱动力,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从而使艺术世界实质上被经济力量的意志所掌控。艺术在根本上和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有关,即人的存在问题,涉及人存在的意义、人为什么存在以及人如何存在等内容,这些存在关系包括了四个方面,即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神。”[2] 从物类与意类两大宏观视角去全面立体地分析物质类与意识类的微观显像,更多曾面是凸显哲学体验带给我们达观的内核警示及图式曾面介质的分析与解答。 精神哲学与图式语汇 近日,在一个非正式的画展研讨会上,我的手上递来一本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社出版的油画集。恰好这位曾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青年油画家姜绥吾的名字赫然跳跃我眼帘。从视觉分析,艺术家常常将自己放入某一个特定的场景加以印衬另一种自我慰藉的心灵,从而得到本质上升华的灵魂出窍。姜绥吾显然并不想在学院主义的泥坑里爬摸滚打太久,尽管难以割舍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人文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达利等诸多大师带给他的精神启示,却不时地在他所张扬的气场里大声疾呼。比如哲学与哲学思考的现实命题,他以心领神会的执著践行于他的实验作品之中,以强调哲学是在解释神的行为,艺术是在模仿神的行为作为独立精神之架构导向的当下课题。并明确指出自己的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为了用哲学的方式表述世界。对作品的理解,他同样重视观众对标题的媒介感悟与人文气质,用自然演绎的语素去欣赏画境里的纯粹世界。这显然与传统视觉经验者的图式命题相悖与矛盾关联的。试观一下中国传统文艺的价值观所映照出作家之心灵家园的图腾,莫过于以真的比拟与善的假注及美的会意为准绳。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就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其核质无疑就是瞄准中国传统中庸文化中的道的人文气质。那么相比较姜绥吾的学术精神价值来看,其所涵括新式的文人命题正体现了其个性化油画表现的超然性与荒诞性,并在画质的媒质之外思考人文嫁接的自然思维与神化思维,具有审视世界普遍灵魂价值的批判现实意义与理想主义情境。我们可以在上世纪的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八个梦里找到姜绥吾的疼痛与美丽家园。在他的以“醒”为系列的作品诸如《无限自由之域》之中,人类的素心被独一一呈现在一座像当代城市里的“钉子户”一般老房子里,却依旧桀骜不逊般地掉在模拟式的空中花园里。显然,超现实主义具象表现的房舍、水汀、远山、白云、树木等与艺术家的思想格格不入,那么他到底要谴责什么?抑或寻找什么?谁也没有答案。我们似乎在达利超现实主义与夏加尔的爱与乡愁里方能窥视到了人类的邪恶与肮脏所阐发的各重矛盾之锋利局面。而《无数我》《交汇》、《穿梭现实》《一颗尘埃》等作品好象在宇宙边缘向人类发出某种暗号,它们在自然的安排下,正以一粒微尘的力量在扫荡阴沉的大地,在昂扬的风沙闪电下,瞧瞧——人类呵,看我们多么渺小!我们只要微乎极微的爱,那该死的可恶之极的战争、冷漠、流言、荼毒虚荣等都随自然泥沙滚蛋吧!通过对姜绥吾的油画意义俯瞰现实情境来看,在图式的自由组合与几何的变形法则里,我们依稀能看到画家明朗的呼吸搏击,乃至印证在自我斗争里的那一个人人膜拜梦之蓝的乌托邦故园。 神化启示与人文现实批判 恶魔诗人波德莱尔曾在他的《恶之花》之里不无嘲讽地写道:“ 我就把你那将我压垮的憎恶 朝着你恶意诅咒的工具①淋浇, 我还要扭伤这株悲惨的小树, 让它长不出染上瘟疫的花苞!” (①指诗人。)”[3] 因此,诗意的批判嫁接诗意画境外的理想也将预兆或引导一种学术潮流或政治斗争趋于一元。罗素在《罗素说快乐生活》里谈到“自己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介绍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深入透彻地阐释了人类快乐的来源,并根据东西方人不同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观念,抽象出普遍适应的获取快乐的原则。”[4]波德莱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的象征主义的生命体验主体上来源于神灵物化的启示与骄傲睿智的人文批判精神所架构起他纵横19世纪至今的魔城瑰宝。在现实人文领域,从上世纪中后期所盛行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思想潮流,无不影响着新新代艺术家的灵魂。姜绥吾无疑也在湖湘文化里恍然吹响一只现代主义绘画的殒笛。在神化启示与人文嫁接的批判层面,他的作品特质更多来源于西方的科学自然主义之参照物。看他创作的《对称的梦境》、《四分之一世界二》、《此山本无绿》、《绿焰》等作品,可知东方的阴阳与国学精神也在画家的作品与人格里注入过或多或少的血液。但张力还得在图式里进一步加强,这是弱于视觉体现而重视人文标题所欠缺的经验层面,进而有被西方语汇颠覆画界的先锋证据,难免陷入一种危险的边缘浅显的表现艺术泥坑。在这重隐性之下,姜绥吾是清醒认识到的,但矛盾也不无凸显在载体所阐发的冲突斗争之上。强化人文语言自然就弱化了图式外的幻境,包括色彩敏感与明暗外的光影律动、语言之张力等界面因素。在当前要达到物境与意境的和谐统一,诚然需要这一代或下一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也。而后现代主义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也是姜绥吾所欢喜的。这同样是神化的启示带给我们张扬时代现实命题的逻辑意义所在。 在人本萎靡不振的时下,艺术家的现实命运被学院主义与当**制的双重外部危机影射打击与**。在精神未央里涌现一批又一群与宇宙为伍与物欲战争为敌的苦行僧式的文化起义者。青年油画家姜绥吾在哲学的精神语境里力图寻找一种旷世的神化启示与文化归元。一方面,他在和残酷的现实经济与人性的物欲主义作殊死搏斗,另一方面,他以油画表现的方式在修行人文意志与磨砺普遍意义的灵魂。这种对当下人文启示的现实绘画与强大内心足以瓦解环保逃避主义、学院主义与国家主义、拜金主义等多重自然与人文的虚无主义理想。而人文现实批判的归元,更是自然秩序得以重新解构当代艺术生命得以前进的不二法门。关于神化的终结,仅仅是艺术在现实世界诠释神本身的哲学辨证行为。是为一种生存模式,更是艺术家的未来突破方式。姜绥吾的哲学智慧图式是用神化与疏理浮尘的方式解构与人性同行其中的多种污垢,从而整理出纯粹干净的文本蓝图意境。更是对后现代人文主义关注当下人类命运的一种颇有价值理想延伸。其强调人本的至善与善本的哲学批判意义也初步显示未来意义与辨证语汇程式。无疑具有省悟人道与宇宙的关照意义,是对于“明明得,止于至善”的人类灵魂之终极拷问过后的一块普遍的、未来互补互斥的磁场。对环保、对战争、对自由、对健康的无间道思考态势关注,也是当下整个人类必须重新思考与反批判意识领域得以革命到底的万重洗礼。因此,姜绥吾的经验足以引起左派与右派新革命过激主义者的重视,既是艺术批判的需要与共生成长,更是人类对生命意识的批判与敬畏之萌芽的新生世界得以反省归途之必然。 结语 “感谢、感恩、感激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这是油画家姜绥吾常挂在嘴边的道德坐标之基。我喜欢这种豪迈的符合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朴素道德理念与仁义精神。在《可以到达的地方》、《生命之歌》等件件佳作里,我们不是可以看到或抵达黑泽明的第八个梦想么?当2012年即将拉开理想的自由狐疑主义的帷幕,人类都在定睛眺望曙光或黑暗世纪的萌芽。我和姜绥吾君一样,也和你们一样,在苦难中等待着新生;从物质利益的跳板升华到精神独立意义的普遍文明范畴,从而重新营造一个新的形而上的现实主义的乌托邦,而不是戈多的末日。 参考文献:1,见苏拉密(孟凡贵)新浪博客《制度性干旱》一文 2,郝青松《走出意识形态——社会学转向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视野》 3(英)伯特兰*罗素 《罗素说快乐生活》现代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4,(法)夏尔*波德莱尔 《恶之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9月版